摘要:《篆书百体千文》成书于清代,汇集了中国古代125种基于篆书的民间传统美术字体。其中或成于宋代的“规矩文”字体是本项目主要研究对象及字体活化再设计的基础。本项目以实验性字体设计的手法为依据,借鉴此文献中的传统美术字“规矩文”,结合其字意先对汉字中的“度量衡”“天干地支”等相关联字词做字体设计的实验性尝试,设计出仿“规、矩”造型的汉字字体,总结叠篆类字体设计中的重点与难点。期望以此实验性设计,能赋予传统装饰字体以新的生命,同时给大众带来具有普及知识与弘扬传统文化作用的字体设计作品。
关键词:传统美术字;实验性设计;汉字字体设计;“规矩文”字体文章源自随心吧-https://suixinba.com/2101/
《篆书百体千文》成书于清代,汇集了中国古代125种基于篆书的民间传统美术字体。这些字体往往并不强调文字的快速识别功能,而更偏向装饰纹样与图案符号,笔者分析书中陈抟的“规矩文”美术字造型特点,尝试从新的角度诠释字体,对其进行“活化”再设计。文章源自随心吧-https://suixinba.com/2101/
一、关于《篆书百体千文》、规矩文字体文章源自随心吧-https://suixinba.com/2101/
(一)关于《篆书百体千文》文章源自随心吧-https://suixinba.com/2101/
守真志满,逐物意移《篆书百体千文》由(清)孙枝秀辑,没有记录具体的成书时间,可以根据书中的两篇序与《百体千文叙》的撰写时间推断出成书于1679年之前。书中的传统美术字以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为载体,其中“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这八个字就是采用了规矩文字体(图1)。陈抟所设计的“规矩文”,是整体外观以圆的形态呈现,但内部笔画是以水平与垂直构成矩形,字体原本是矩形形态,后用圆形切出了现在的形态,显示了一种不完整性。有个别字是将字底笔画弧形相连,更具有圆的圆润感。圆形的字体虽不常见,但在民间传统美术字里也占据着一席之地。圆形象征的是团圆、完美,可以说,圆形是中国人寄予美好愿望的载体。“圆”化的汉字有福、禄、寿、喜等,有着福禄寿喜、无比圆满之意,将大众的美好向往体现在字体设计之中。文章源自随心吧-https://suixinba.com/2101/
(二)设计手法文章源自随心吧-https://suixinba.com/2101/
“规矩文”运用了叠篆的字体设计手法,形式感极强。用矩形线条代替字体笔画。线条在视觉上其长短、粗细及空间上是视觉平衡的。横向的水平笔画使用较多。此美术字最大的特点就是视觉分量均匀,无论原本字的笔画多与少,最后呈现的视觉效果是均衡的。其处理方法是在小篆的基础上,根据笔画繁简增加折叠数量,笔画少的字则增加折叠或横笔画,笔画多的字则减少笔画,力求整体均匀感。文章源自随心吧-https://suixinba.com/2101/
二、针对“规、矩”概念的实验性字体设计文章源自随心吧-https://suixinba.com/2101/
(一)仿“规、矩”概念的汉字载体选择文章源自随心吧-https://suixinba.com/2101/
汉字“规”,指古时画圆的工具,今指圆规。“矩”,指画直线直角或方形的工具。“规矩”一词,现代引申为一定的标准、成规。笔者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将陈抟的“规矩文”进行再设计,将仅有的“规”形态发展成“规”“矩”(圆、方)两种字体形态,以实验性字体设计手法去尝试、探索文字的形态。笔者选择具有一定的标准与成规的汉字作为载体:十天干;十二地支;五音律、大写数目字以及“度量衡”单位,与“规矩”一词的概念相融合。文章源自随心吧-https://suixinba.com/2101/
(二)仿“矩”形态的字体设计
笔者在初稿中先尝试矩体形态数目字的字体设计(图2)。尝试一个字多种写法;笔画的水平、垂直等多种折叠方式;删减、增加折叠笔画的数量,保证在有辨识度的情况下均衡整套字体的视觉感受。增加具有小篆韵味的书写特征,标准小篆中,“口”结构外形比较特殊,两个垂直笔画向上出头,且下部笔画转折处呈弧形。笔者提取此特点应用于本次的字体设计中(图3),遇到封闭式、半封闭式结构、钩笔画的汉字都适当添加此特征,增加整套字体的家族(FontFamily)感。这一特征添加使字体强化了小篆意蕴,典雅且不会影响可读性。大致形态已定下来,但是此稿在视觉中笔画粗细差别较大,字白不均匀。所以将每个汉字的垂直与水平笔画设计在5~8行(列)中,便于调整笔画的粗细与笔画的间隙大小。一共制作出5个标准网格(图4)涵盖本次项目所有的汉字载体。经过不断的调整,矩形形态字体设计部分已经大概成型(图5),逐渐统一了视觉风格。
(三)仿“规”形态的字体设计
“规”形态字体设计以“矩”体为基础。“规”与“矩”形态的字体设计,看似相似,但是细节是完全不同的。除了字体形态呈现一圆一方,笔画的处理方式、字体节奏都有较大差异。设计“规”体尝试在“矩”体的笔画基础上重新设计更适合“圆”形态的字体。根据弧形的外形变化,去相对应的调整内部笔画。在“矩”体笔画粗细基础上用圆做标准,以确保字体风格保持一致。一共分为五个标准(图6)。曲形笔画的添加以及复杂的折叠给予笔者更多的设计主动性,顺从“规”形态可对笔画进行再调整。相对的,辨认难度也会增加(图7)。圆形态讲究对称美,大多数字体因外形限制做不到对称也应做到外形完整、黑白布局均匀。外形完整是在有一定的内部笔画识别性的基础上,外形保留完整的圆形态,在“规”体中,曲线笔画与直线笔画相交之处,笔画重叠,视觉张力大,也是导致字体黑白布局不均的主要原因,可以逐字调整内缩笔画,使相交处笔画变细,整体视觉均匀。相对于“矩”体来说,“规”体设计偏向更强调其圆的形态感。
(四)叠篆类字体设计难点
叠篆类字体笔画曲折缠绕,设计与识别都存在一定难度。1.相似字设计本次项目中有几组相似字(图8):“戊、戌”“卅、卌”“乙、巳、己”,观察标准印刷字体也可以发现它们的字形非常相似,就是一笔之差。正是这一笔可作为设计突破口。“戊、戌”中“戌”添加了横画,撇笔画也相应的改变折叠方向与长度。“卅、卌”的设计忠于本身的字形的垂直笔画,用折叠断连区分笔画始末,从笔画数量来看也可以区分。对“乙、巳、己”的设计,需要找到它们的相似之处,放大它们的不同之处。根据字形本身的形态特征,这三个字体都做横向折叠设计,“乙”只有一画,设计时也保留一画成型的特点,“巳、己”的区别是笔画的连接与分离,在设计笔画连接后,直接将“巳”的包围笔画缩短,其余不变动。2.提高字体辨识度辨识度是所有装饰性、实验性字体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应思考如何在字体上体现设计师的观念、留下实验的特征又同时具有可读性。本次项目的字体设计,是相比较于陈抟“规矩文”字体的可读性做进一步提升,提高辨识度。笔者根据此次项目总结了以下经验。①根据视错觉原理,可以适当调整水平与垂直笔画粗细。②强调主笔画,并通过虚化、粗细变化等方式弱化装饰笔画。③顺从读者的写字习惯和已学的标准汉字设计,利用读者的下意识观察去识别字体。④注重细小的笔画处理,类似笔画应做不同的处理。强调细节也会更容易分辨与识别。总的来说,相比于其他视觉设计,字体设计应更注意细节的处理。笔画粗细等细小的改动都会影响字体辨识度和视觉效果,这也是字体设计独有的特点。
(五)字重设计
在已有的标准印刷字体中,每个完整的字体家族(FontFamily)都包括字重的选择,汉字因数量庞大,字形复杂,一般一款字体包含五款左右的字重可做选择。常见的有细体、常规体等。至今,装饰性字体、美术字是没有字重可选择的。笔者尝试将本项目的“规、矩”字体拓展成为三种字重(图9),希望来填此空白,分别为极细体、细体、常规体。极细体的负形更大,笔画之间的间隙大过笔画的粗细。细体是追求笔画与笔画间隙的大小相等的均衡感,常规体就是本次项目的初衷字体。拓展后的“规、矩”概念的实验性字体更加有字体家族的完整感,也更有了字库感。
三、总结
美术字体作为中国汉字文化衍生品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从圆化的“福、禄、寿”等字可看出美术字普遍受到大众的喜爱,特别是用于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笔者经过分析陈抟的“规矩文”字体的造型特征、文化背景、笔画等,以此为灵感进行再设计,想要赋予字体更多的意义,不光是形式上,希望更多的融入中国传统概念,也希望给大众带来具有普及知识与弘扬传统文化作用的字体设计作品。